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莫让“专业对口”俘虏了你
阅读量:5924 次
发布时间:2019-06-19

本文共 12138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0 分钟。

【前言】又到一年入学季。一位学生写信给我,诉说了他的专业,他的苦恼。这样的事例何其少啊!进大学前不闻任何窗外事,一入学便这样纠结,以致于学不下去。分享《》之“8.5 专业的对口”一节,献给还在纠结的同学。计算机专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一样。

  进入大学,也就进入了专业教育的阶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的。上完大学之后,就可以成为一名专业人士。医生、教师、工程师、科学家、地质队员、律师、作家……诸多的职业,都需要有专业支撑。学喜欢的专业,从事心仪的职业,这令多少青春少年魂牵梦绕。

  与选择专业同样受到重视的,是在找工作时对“专业对口”的期望。在求职季,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去做,总是被看作最稳妥的选择。专业能力突出的毕业生,总会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从事对口的工作,而对于专业上没有太多竞争力的大学生而言,会再陷入对口不对口的纠结之中:明明有对口岗位在那里,人家横竖就是不要,却是有觉得专业不对口的岗位伸来橄榄枝,接是不接?有人找到了一份不“对口”的工作回家报告时,老父一声叹息:“白学了。”
  对口的事,有时说不出口,但实在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专业对口的由来

  对口专业,是指一个人找到的工作,能够使自己的学到专业知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人们把和专业知识能够对应的工作叫做“对口工作”,从工作角度来看,也就有了“对口专业”。在求职的时候追求专业对口,就是期望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能够最大程度地用到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从用人单位角度,当然也愿意找到品学兼优的对口专业的毕业生。

  国人对专业对口的追求,可能将之上升为“情结”都不为过,这恐怕更多源自于那个高度计划经济时代的传承。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由国家统一分配,形成了国家对大学毕业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政府使用指令性计划安置大学毕业生,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严格管制。这种制度,在那个高等教育规模较小、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的历史时期,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需求。那个年代的毕业生,没有个人选择的意愿,个人利益完全服从国家大局,专业对口、对口分配顺理成章。
  高考制度恢复之后的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的工作仍然以“包分配”为主。从1985年开始,有了少量的委托培养和自费生,就业制度也发生了改变:委托培养的学生,毕业后按合同规定到委托单位工作;自费生毕业后不包分配,学校推荐就业,也可由学生自谋职业。这是大学生自主择业的开始。1994年起,国家不再通过行政手段为毕业生分配工作,随后几年,高校招生就业制度从计划模式转换为市场模式,开始实行自费上学、自主择业。
  或许是传说中计划经济时代“包分配”所带来的收益太诱人了,至少听起来是这样。在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择职业的这个年代,每当提起这个事情时,常会引发人们的种种复杂的感觉。不知读者能不能想到很长时期以来,高考完究竟要上什么专业,不由自己做主,毕业之后有“对口”的工作,但分到哪里算哪里,个人兴趣,家庭责任,以及个人生活的追求,只能放弃。在那个不需要个人意愿,不需要个性的年代,前辈们也就这样走过来了,个中滋味,局外人难以品味得出。
  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我们不必将当年的“包分配”当作一件美事去怀旧了。在给予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多自主和自由的情境下,“对口”就业的期望需要下调。有些机构还在用“包分配”这样虚无的口号在忽悠人,而这充其量只是留给不需要自主,不愿意奋斗,无所谓自信,妄图不学无术也能飞黄腾达的人留下的空中楼阁。
  专业对口的情结,源于对过时模式当中向好的一面的放大性怀旧。在新的时代,专业对口的追求是要放下来一些了。放下了这份情结,才能突出大学生这个“人”了。在就业时,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不是只图着和专业名称、工作单位名称、所从事的岗位名称中那几个字的匹配,而是追求个人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要从事工作在内涵上的一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专业对口的依恋,实际上已经成了个性选择的障碍,整个人的一生就要被只学习了三四年的专业给限制住了。在需要终身学习的年代,专业的发展也还在继续,未来的变化并不是能够清晰地呈现在面前,这种来自意识深处的自我限制更需要打破。
  在面对自主择业时,面临着更多对个人的考验,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和不稳定,为了把握机会,需要在大学学习期间有所准备。我们期待看到热爱专业,通过刻苦学习的历练学有所成,并且最终有能力,有机会在对口的工作岗位上意气风发的大学毕业生;也愿意看到追求个性选择,在大学中充实地度过,利用过人的综合素质在适合自己的天地里立足的青年才俊;不愿意看到有心对口,却无力胜任,被迫放弃的悲怆;也不愿意看到只图对口而入错行当,将自己交给了一个职位,任其禁锢了身心的无奈。入学时定下了专业,并不容易改变,而一旦了解了专业,以及对应的行业,却可以由自己调整,找到该走的路,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能提供的条件,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掌握主动而做好准备。放下了“专业对口”的负担,实则是要追求作为一个人的普适的方式,立足于现实,追求将个人能力发挥到极致。毫无疑问,这种方式需要我们的奋斗,需要在终身学习中获得敏锐的感觉,这何尝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呢?进入大学选专业中可能有糊涂的成分,而论及就业,是要明白一些了,目标自然不必是一定照着某个口盲目地跳下去了事。

冷眼看对口

  麦可思公布的2010届本科生就业数据中,专业对口率总体为69%,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对口率在70%、80%左右。由此可见,专业不对口在现在是件很正常的事。面对不对口,有人大谈大学误人子弟、高校教育资源浪费之类的话题,在我看来,这的确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进步历程中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由此开创的是新的局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无论是追求专业对口的,还是打定主意另有发展的,大学生只要是清楚地选择,明确地执行,都会获得完美的大学。

  在严格包分配的那个年代,专业对口率很高,这批人已经退休或走入了职业生涯的后期。我赶上了包分配的尾巴,随后看到了毕业生在自主择业中,学有所成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时的洒脱和自由。抛开统计数据放眼看去,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很普遍,甚至很多时候,成功者的机会正是来自于不对口的选择。对不对口的问题也只是在毕业生找工作的那一段时期里挂在口边而已。职场新人要迈步进来,除了考察是什么专业的,也没有更多能够关注的地方,因此而强调一下学什么专业而已。一个人在工作若干年后,只要具备能力,事业成功之时,才没有人在乎你是什么专业毕业的。
  众所周知的例子:  

  • 鲁迅先生早年在南京学开矿,后来去日本学医,他在弃医从文后饮誉海内、蜚声文坛的。
  • 孙中山先生也是学医的,在香港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但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勋是成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 闻一多先生留学美国专攻美术专业,后来做的是文学教授,对现代诗的影响深远。
  • 世纪老人周有光先生50岁由经济学的本行改作语言文学研究,成了“汉语拼音之父”
      近一些的例子:  
  •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在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毕业后当了一段时间老师,后来离职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奇迹,他没有学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也没有学过企业管理。
  • 同样在阿里巴巴,担任技术力量核心的王坚,在加盟阿里巴巴担任首席架构师和首席技术官之前,出任过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负责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而这之前,他是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本科到博士,他的专业都是心理学。
  • 80后的覃彪喜想当律师,却被调剂学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后在房地产公司做策划,又进了外资IT企业做网络编辑、项目经理。他在25岁时筹资注册了公司进入移动通讯领域,当上董事长。覃彪喜不忘与迷茫斗争的大学生,结合自己及同学的经历,写成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影响了无数的大学生。

再说说我认识的人:

  • Z君,20年前和我在同一所大学当老师,他的专业是铸造,不愿意过学校里清贫的生活,下海去了广东,第一份工作是在某计算机加工厂从事采购。
  • P君,3年前毕业,学的是天体物理,就业在国内某知名IT企业,做的是技术推广的组织工作,1年前跳槽去了另一家更著名的IT企业。
  • 我接待过一位来我校给大学生开讲座的牛人,现在经营着一家IT企业,亲自参与一线的技术工作,在开源中奉献并生存着,很洒脱,他在大学时学的是中文。

说了半天别的专业进入IT界的,那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转行的成功案例有吗?

  想到这个话题,我脑海中竟然是不少学无所成被迫从事了与计算机专业无关的工作的学生,这些被动转行的不算。或许这个专业相对还是太年轻了,也有我身处的圈子只能见到来人,而看不到去者的局限。现在看到的是,国内著名IT行业中科班出身的旗帜性人物,张朝阳、丁磊、雷军等等,早就脱离了一线的技术工作,更多从事的是公司管理和运营了,这种转型后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确实不是大学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能够给予的。我毕业快20年了,我当年的同学,有不到一半的人还在做着和计算机直接有关的事,这不到一半的人中,从事了非技术工作的又能占到一半。我有个刚毕业的学生,喜欢小孩子,毕业后去了一家幼儿园工作,她告诉我“那儿的幼儿老师没有一个敢动数理化的念头”,她开出的“科学小实验”课受到热捧。
  我不再绞尽脑汁去列举想到的不对口的个例了。我并不喜欢这种例证法,好似多说出一个两个不对口的例子就能证明别人也可以这样选择似的。实际上,这些现象的发生在大学中实属正常,甚至这就是大学要引导的。而作为大学中的成员,教师或者学生,放下专业对口的包袱,反倒是能够让我们回到让自己真正发展的道路上来。。

直面“不对口”

  个人在专业对口上的期望是如此之大,全社会对专业对口期望的惯性更是一股洪流。不少人上大学,专业一旦选定,要学习的专业和将来可能要从事的职业就被“对口”这根绳索牢牢捆住,动弹不得。

  面对这种情境,强烈的反抗和挣扎是必须的,我痛心于不经抵抗就缴械投降了的学子。一些大学生,他们将自己的学习又交给了高三的模式,做一个所谓的听话、好学的学生,固守着死板的模式,有所学成,但损失惨重。有的大学生,在奋力的挣扎中,走出的是一条歪曲的求学之路。殊不知,这种反抗和挣扎并不要你死我活,鱼死网破。在求学的事情上这样做了,学校和学生都是输家。西方的搏击和东方的功夫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直来直去,后者讲究借力打力,在周旋的过程中紧贴对手,和对手组成一个整体,利用中间出现的微小的机会,送出致命的一击。为了这一击,我对“专业对口”给出了尖锐的批评,也要告诫大学生与这个敌人要若即若离。我希望借此击碎这个本不该约束我们的人为枷锁,放飞出大学生本该自由的学习空间,解放出未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需要澄清并扭转的是,对专业对口的批评仅是为了给面临不对口选择的学生松绑而已。松开这条软绳,反倒是能够在放松状态下找到了专业学习的感觉,或者坚定了不对口的决心,因此找到借力的方向。我不会给专业不对口唱赞歌,让热爱专业的学生深入到专业的核心中学习,能够直接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赢得幸福的生活,是我不变的追求。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时,如果他不能够胜任本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没有资格从事他所愿的不对口工作,这都是我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耻辱。如果一个大学生走出校门时,利用好大学创造的条件胜任了对口的工作,或者他所愿的不对口工作,也是我觉得无限光荣的事。
  没有不散的宴席,上大学总归要毕业的,学生要有个出口,对口的问题逃不过。专业决定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也不能让专业决定人的命运。如果要找一个对口的话,我们不强求专业对口,换个角度,我们要的是志趣对口。这是我们该有的追求。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大学中众多的令人羡慕的幸运儿。他们在进入大学时有非常明确的专业目标,有些在中学已经有所准备,有些发誓言,非此专业不学。进入大学后,他们如愿得到了机会,在很来电的学习中,自由驰骋。也有些稀里糊涂撞进了某一专业,但真发现这是一个好的结局,很快地安下心来,在革新应试型学习的道路上迈出脚步,不受周遭所谓学风不好、氛围不浓之类的束缚,越走越轻松。我们可以预见到他们学有所成的那一天,令人羡慕的工作也由此而来。他们也是最容易将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这是幸福生活中的一种模式。
  也有一些不幸的例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程度提高,实则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毕业时遇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就业形势好,用人需求旺,人人有好日子过。但也会遇上经济寒冬,境遇则完全不一样。除此以外,突然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在少数的几个行业当中。我见证了几次IT业忽冷忽热的变动:前一年毕业季喜气洋洋,后一年却一片萧条。身处不同的年份,这种状况如何让人接受?
  这是没有办法的。我,一位不轻言没有办法的老师也这样认为。如果我们不满意教育改革进展速度尚可以抱怨一番的话,全球经济、行业态势岂能是总随我愿。不要将行业冷暖归为自己的错,不要否定曾经的志趣和努力,此时需要的是等待。当寒冬过后,你的储备是迎来春天的资本。不幸处在寒冬,要相信春天一定会来。
  《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位学环境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故事。这名大学生在毕业时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有个熟人将他推荐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店。经理看他“五官还算端正,又会点英语”,就安排他做前台的工作。他的工作场所就在酒店大堂,在每日的工作和客人的交谈中,注意到了大堂中的环绕假山的池塘中水质不够干净通透,既影响美观,在夏天又容易产生异味的问题,向经理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而此时,恰好酒店正在成立一个工程部,他因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被重视,受邀担任这个部门的设计主管,既实现了“对口”工作,还得到了职场新人渴盼的职位。
  计算机类专业的就业面要比环境工程宽广很多,整个IT行业的规模也已经非常庞大,只要拥有过人的专业功底,即使真的遇上了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接受,坚持,等待,主动创造,这是该有的选择。
  有情人终成眷属令人羡慕,其中关键要看真情是否真的在。“嫁错郎”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与之类似,大学里的专业一旦选定,也并不容易调整。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开放转专业的窗口仅是在大一第一学期末,只有少得可怜的指标可以调整。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在指标有限的情况下,每个专业接受的学生,自然是要排队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成绩。有些学生真的绝地反击,以令人信服的优势如愿以偿。这样的标准是否合理,争论起来都没有意义。成绩至少代表了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的状态,是否能够进入大学该有的状态,过来人都知道其意义。在这样的环节中,拼的是实力而不是眼泪。
  就这样,更多想改换门庭的人就“不甘情愿”地被留了下来。如果不能成功地喜欢上本专业,他们的将来,如果真的找工作“专业对口”了,那才是悲剧。错误的选择不仅会错三四年,而且是一直错下去,这是更大的错。
  找我诉说自己对现在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会有相当多的说不来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这是一个事实。这是一个让人无语的事实,这是大学生的错,还是中学、大学、家长的错?说不清,也不用说清了。这一切需要大学生自己承受。
  所幸的是,这并不是终结。意识到了不知兴趣何在,这就是一个新的开始。在早年间婚姻不自由的年代,先结婚后恋爱,能给我们足够多的启发。这部分同学中,不少是由于在学习中暂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下意识地做出了一种自我保护,给自己找到了想要停泊的港湾。与其痛苦着,不如靠着“不感兴趣”的大树,还能舒服些。这种舒适是不能长久的,他们需要做的,只是改变学习。只要在学习中找到感觉,会好起来的。面对兴趣的话题,还有很多的纠结,我将在后面专门提起。现在必须面对的是另一类同学:他们真的另有情所钟。
  有从小想当法官的学了软件工程;有从小想做警察的学了计算机科学;有一直在随着经济学专业上课而逃掉了计算机课的;有报考这个学校是冲着建筑学而来,却被调剂到了计算机专业,始终无法释怀,哪怕招考大人给调剂个土木工程也算安慰;当我问出“你对什么专业感兴趣”这个经典问题时,有位女生脱口而出:“生物,我其实想学生物!”言毕,泪流满面。
  我真的也恨透了这个庞大的体制下,久久不能转变的教育格局了。偶尔也愤青一把吐吐槽,但年过不惑,却有很多对此局面的理解。呼唤着改革要加快推进,但我告诉自己,和大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路,是更为现实的事情,这也是我这样能淡定下来的小人物,该发挥的作用。我会让这些不幸的同学尽情地倾诉,能听他们畅谈曾经理想的人并不多,相信理想的年轻人也并不多了。其实人也真是怪,一肚子委屈而来,和一个不能为他们带来改变的人倾诉之后,大多就会表态:“其实想好了,面对现实,放弃原先的想法吧。”
  我不知道有多少我没有接触过的同学选择了这种态度。如果真的完全改弦易辙了,这是一个最遗憾的结局。教育中最大的罪,莫过于将人的梦想毁灭,最残忍的是将少年的梦毁掉。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不是全放弃,也不是全接受,而是找到其中的结合点。在这一点上,我要欣喜地告诉当事人的事,如果你上错了专业不可避免,错上了计算机类专业却是万幸的事。
  不是吗?当信息时代来临之后,还能什么能像计算机一样,将触手伸向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个布点最多、人数最多的专业并不是毫无根据地占据了这个“多”和“大”的。在找我出主意的人中,我还没有遇到一个人所感兴趣的方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无关的。想当法官的,知识产权、信息犯罪方面的工作可不是纯法学背景的人能拿下来的;想当警察的,网络警察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警种,信息安全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刑事案件侦破中需要精通高科技的专门人才;建筑、建设行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决策已经成为离不开的手段;而想学生物的,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早已经是本科招生目录中的一员,电子计算机的器件逐渐达到极限,生物计算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想学会计的,没有谁家的会计在打算盘算账了;想从事企业管理的,有技术背景,切入这个行业中,这不是一般的可贵。
  读者若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对不起,我打击你了。事实上,找到这样的组合,对各种专业都是有可能的。一位被逼之下学习了会计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已经完全接受了将来从事会计的现实了。她和我谈起要不要放弃曾经非常强烈地想学花卉、园艺的念头。我建议她开始了解有关行业的情况以及相关的知识,一则将之作为业余爱好充实生活,二则做好准备,一旦有机会到园林、旅游单位中当会计,将机会抓住——爱好和工作就这样结合起来了。
  很多学习了其他专业但喜欢计算机的人,凭着他们的自学,在他们所在的专业和行业中将计算机技术玩得风风火火。我所在的学校:
  一位50多岁的外语老师组建了一个工作室,带领一帮学生承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程,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很多核心的技术工作他亲自做。

  • 理工科各专业的老师,在他们的科研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是家常便饭。
  • 一位学习机械的老师,研究工厂的生产调度,随时可听到他的嘴里冒出NP难解问题、算法复杂性之类的术语。
  • 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更是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一个任人自由发展的年代,我们欢迎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员“入侵”我们的地盘,同时愿意派出“本地”的精兵强将,到异域扎营。这样一个呼唤交叉性、复合性人才的时代,尽管选错了专业有些悲壮,但合理分配精力,有所准备,带着自己的专业,将之作为特长,进入到心仪的行业中去,照样可以独树一帜。在大学里,除了自己正在学习的专业课、通选课可以依赖,还可以蹭别的专业的课,还有包罗各个学科的图书馆。

  有对不能对口的宽容存在,同时也就有对不必对口的支持,这就是大学的胸怀。只不过,处理好这个“对口”的事情,需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调整。

找到对口

  无论如何,从专业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真心希望学习了计算机类专业的同学能够找到IT行业的对口工作。无论是喜欢专业的练好了“内功”的学生,或是不喜欢专业,但尊重自己的爱好,具有了交叉学科能力的有心人,以及学习一般、本事平平的毕业生,甚至是那些跌跌撞撞混过了大学的学生。

  毕业了,有一份“对口”的工作,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个人能力不同,个人在学校的经历不同,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有人要追求发达的事业,有人只求有口饭吃,这也是现实。而对于一个行业来说,需要能引领潮流的领袖人物和力挽狂澜的中坚力量,也需要更多扎实肯干的基层人员。从基层做起,前面有无限的可能在等待,机会的大门向各种层次、阶段和定位的人敞开着。
  最关键的是,如何知道未来的“口”在哪里?不管专业对口,还是志趣对口,这个“口”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这个关于“口”的回答,还应该是因人而异给出答案的。
  我早就不迷信能有某位老师能够告诉学生答案这件事了。任何人能给予大学生的,只是建议,这些信息中的真伪、时效,以及是否适合之类的问题,要由大学生自己做出判断。这对于正处在学习期间的大学生,回答好并不容易。这恰恰反映了自己找到答案的价值。找到“口”在何方的过程,恰好就是有效学习的历程。按照培养方案有计划的学习在进行,课外的自主性学习也在进行,这就是找“口”的过程。
  为此,放开自己的眼界成为找“口”的必要。事实上,无论是对口的岗位,还是启发我们知道对口岗位在哪里的线索,都在那里等着。要放开眼界,心是要先放开的。用一种追求自由的洒脱和激情去观察,去探索,得来的并不是那么难。
  一直想罗列一些IT职场中的岗位,我压制着这个冲动。我恐怕这种直白的叙述堵住了获得更多信息的途径。但我也还是就我有限的了解,展开一些,用作参考。从中可见,要找到“口”,做个有心人即可。
  第一个参考是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这项旨在科学、公正地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的考试由高级到初级共分有24个级别,分别是:
  高级资格:网络规划设计师、系统规划与管理师、系统架构设计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
   中级资格:软件设计师(原高级程序员)、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电子商务设计师、软件评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计算机硬件工程师。
   初级资格:程序员(原初级程序员、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
   对于有意在技术、工程和应用领域有所作为的学子,这是一个比较细致的参考,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各个级别考试的大纲,据此找到与大学课程的对应,课程中没有的可以安排自学。考试的内容当然还会随着技术发展而调整,一些新型的内容和级别也会逐渐增加进来。
  第二个参考,需要读者进到学校的图书馆中,在博览中找到“对口”。
  身在大学,图书馆是一个宝库。所交的学费中,不仅是交了去教室上课的费用,而且还有使用图书馆的费用。好多学生除了借书、上自习,不知道图书馆还有什么用处,也不去实践,这是一件巨亏本的事情。到图书馆中去博览群书,对个人的提升是全面的,当然其中的积累,也是获得对口领域和岗位的参谋。
  学校的图书馆都会有期刊阅览室,各个学科的各个研究方向的信息分布在各种专业期刊的科研论文当中。看懂这些期刊文章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事实上,作为科研人员也不是要逐一阅读期刊中所有文章,对文章也不全是采取通篇阅读的方式。我在将大学生引进期刊阅览室的实践中,要求大学生初读专业的科技文献,可以只读每篇文章的引言部分。这样读到的是学术界正在关心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意义何在,解决这些问题大致在用哪些方法。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览,积累下来,就是一笔财富。其中的关键是坚持,要点是学会阅读方式,做到放松地读,最终学会在读中提出问题。我见过了一位小学生自己看懂了《无线电》杂志的整个过程,我相信大学生坚持看专业期刊,也是一个让自己上升到令自己惊讶的高度的做法。我建议我的学生每周固定一个时间去期刊阅览室,当作选修了一门自己开给自己的每周2学时的必修课,持续地将专业期刊看下去。
  图书馆中还有有些专业杂志和报刊,如《程序员》、《计算机世界》、《中国计算机报》、《电脑报》等,会十分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开发技术与应用领域。这些商业性质的杂志、报纸可读性更强,对于大多数大学毕业后要进入IT行业的学生,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这些资料在文风上更自由多样一些,取材广泛。在众多的内容中,选择符合自己品味的去读,将是越读越有感觉,久而久之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可以在图书馆阅读,也可以购买来读。
  第三个参考,则更加生动、鲜活,也可以更轻松一些,我建议大学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凑凑招聘的热闹。
  为凑这个热闹,现场的招聘会可以去,更便利的,直接凑网上招聘的热闹。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学习IT技术的学生,当然要用好互联网。在网络上,有海量的招聘信息可供我们参考。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都可以看这些信息,只是不同时候看,带着的是不同的问题,看出的是各自的门道。招聘网站有很多,如前程无忧、智联招聘、中国人才热线、中华英才网等,通过搜索引擎还可以找到更多。
  在低年级的时候,大学生看招聘信息并不是以找工作为目标的,简单说就是来看热闹的。看的结果是,了解了我们的行业,知道了行业里有哪些工作,这些工作有什么要求,包括知识、技术上的要求,也包括在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将得到的体验带回到日常的学习中去,进而找到努力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高度。
  看招聘信息的热闹时,要找到可以让你得到进步的信息。我接触过的一些同学,和我说最近看了一些招聘信息:“都要两年工作经验,前途险恶,再学也没有用了。”我的老天,人怎么能对自己这样残酷,没有专门利人,也不至于这种毫不利己吧。眼光就盯在“经验”那个字眼上,对于自己,哪壶没有开,偏要去拎哪一壶。两年工作经验的问题我还将再讲,简单拍脑袋想一想,在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喝茶打牌中熬过了两年的资历之间,哪个会占优?如果一个公司的HR只会掰着指头数有几年工作经验的话,这样的公司不去也罢。所谓两年的经验,是要衡量脑袋里的东西,而不是要考察屁股坐在哪里。
  看招聘信息的过程,是给自己充电,获得正能量的过程,要让自己找到努力的方向。有些资格需要用时间说话,那就将这段时光充实地度过。时间熬够了,能力真没有,这样的结果很悲催。
  以新浪无线频道招收技术开发工程师的招聘信息为例,看一看如何从招聘信息中找到学习的启示。
  第1条,“计算机相关专业”。原来要人的口径并不窄,相关专业即可。专业名称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某些人的心需要紧一紧,某些人可以欣慰一些了。“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脑海中可以翻腾下“计算机理论知识”指的是什么了,有哪些课程算作是理论知识,看看培养方案,想想在学科导论之类的课程里老师讲过什么吧。想起某师兄刚讲过“离散数学”学了用不上,可以怀疑一下。
  第2条,“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为什么不提别的能力,单将自学能力提出来了?一直觉得自学能力是自己的一个弱项,看来需要加强了。怎么加强?晚自习时间再不要待宿舍里了,上机房或图书馆吧。好,从今天开始。
  第3条,“了解Linux、Unix系统”。成天用Windows,什么时候该接触下Linux了。下铺哥们的笔记本刚装了双系统,先用他的机器体验一下操作,回头自己装了,也安装上开发环境体验体验。“了解PHP、C、Perl等开发语言”,Perl听说过,有时间入个门,先编个“Hello world!”玩玩。
  第4条,“熟悉SQL Server、Oracle、MySQL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课要在大三学,最近做网页开发,数据库有些搞不明白,自学一下吧。
  第5条,有点难把握。“工作认真、有责任感”,自我感觉不错,继续保持。做事拖拉的毛病一直想改,这可能得算在做事不认真的头上了。“思维敏捷、性格开朗”,呵,以后在班里和同学的交往还得再放得开一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也不见组织什么活动,假期要参加的软件设计大赛中和队友的合作要跟上,不能像现在单打独斗了。
  第6条,“有大数据量处理经验优先”。可恼的经验!大数据量处理?不懂。百度一下……大数据量的信息真不少,数据量大了以后,面临的问题还真不少。有很多地方在谈“大数据”,哇,这个东东很火啊,我再看看。“大数据量”的说法有问题,该就是大数据吧?
  我模拟一个学生看招聘信息的过程到此为止。如此关注信息,长期积累下来,做一个这样的有心人,何愁找不到自己的出路?自己的路子自己找,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期望不同,都会找到能吸引自己眼球的岗位。我用了一个技术类的岗位要求作为例子展开阐述。有人会看到一个网络公司还有内容编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职能支持、产品运营等其他岗位,对技术不感兴趣的原来在行业中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技术过硬应该能算作优势,而有些岗位的要求,不在专业学习的范围之内,可以选择自己补上。喜欢生物的,会看到生物制药公司专门要学计算机专业生,想当会计的发现会计电算化是咱可以利用的切入点……
  做一个用心的人,不会感到迷茫。找到与自己志趣“对口”的发展道路,这不是一个到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去考虑的话题。做一个有心的人,要用整个求学的时间,寻找道路。说是找,但找的不是工作,而是在找学习方向。看的是工作岗位的用人要求,想的是结合自己的兴趣,如何让自己达到这种要求。从中看出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要看出对专业基础、综合素质的要求。对自己尚不具备的,不气馁,知道补足的时间还有,如果要拖到就业季,还得真要抓狂了。
  

转载地址:http://jmovx.baihongyu.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BPM与Workflow的区别
查看>>
将 SharePoint 开发与其他形式的开发进行比较
查看>>
配置 mybatis的 log4j.properties
查看>>
linux命令chown和chmod什么区别
查看>>
【linux磁盘分区--格式化】fdisk,parted,mkfs.ext3
查看>>
排序算法之快速排序详解
查看>>
AppleScript: Handler
查看>>
ADO.NET的记忆碎片(六)
查看>>
如何注册java程序为windows服务
查看>>
井底飞天
查看>>
PHP excel文件导入至mysql中!
查看>>
Python进阶08 异常处理
查看>>
html5 报表
查看>>
js 操作cookies 方法
查看>>
DataTable转成List集合
查看>>
编程之美 set 1 不要被阶乘吓倒
查看>>
Spring Remoting by HTTP Invoker Example--reference
查看>>
***Redis hash是一个string类型的field和value的映射表.它的添加、删除操作都是O(1)(平均)。hash特别适合用于存储对象...
查看>>
【cocos2d-js官方文档】二十五、Cocos2d-JS v3.0中的单例对象
查看>>
数据库自增主键可能产生的问题
查看>>